醫用皮膚保護劑在放療中的作用
2016-06-18 08:21:28
放療是癌癥治療的常見方法,也是現代腫瘤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是,放療并非完美無缺的治療方法,其副作用就是不容回避的。所謂的放療就是放射治療,放射對皮膚損害特別大,放療非常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瘙癢,紅腫,炎癥。尤其是區域性的長期放療肯定會出現皮膚病變。常見的放射皮膚損傷有鼻癌癌放療時頸部的損傷,乳腺癌放療時乳腺皮膚的損傷,放療時候采用精確治療技術。
放療區皮膚出現的最早表現是皮膚紅斑,于放療數日后出現,這是放療后血管反應的結果。隨著放療次數的增加紅斑區進一步擴大,并會有輕度腫脹,伴有癢感,放療區皮膚會出現色素沉著而變黑,極少數患者可能形成潰瘍。高劑量放療后,放療區皮膚會出現色素沉著或減退呈花斑樣改變,毛細血管擴張皮膚纖維化變硬等變化。
因為放射性損傷是不可逆的,怎么預防來保護我們的皮膚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反應呢?
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患者應小心保護皮膚,避免搔抓等機械刺激,穿透氣性好,柔軟、舒適的衣服,如真絲類,照射區避免太陽照射,不要自行涂抹任何藥物(除非得到醫生的許可),照射區避免用肥皂,香水,體香劑,避免熱敷,冷敷等。但這些方法只能是起到最基本的保護作用,并不能減輕皮膚的病變反應,但是,如果在術前,給需要放療的皮膚區域涂上醫用皮膚保護劑,可以大大降低放療后皮膚的損傷、病變。放療后堅持對皮膚區域每天涂抹皮膚保護劑,可以達到治療皮膚損傷、病變的效果。
將VitC和褐藻寡糖樣品溶于水中,配制系列濃度,按照相應自由基的檢測方法配制反應體系。結果發現,OH清除實驗中,在濃度為25yg/m1~500yg/ml范圍內,隨著褐藻寡糖的量的增大,其清除OH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且顯著強于同濃度的陽性對照(VitC)。而在02.一清除實驗巾,褐藻寡糖樣品j{有在lOOOLig/ml時才對02.有微弱的清除能力,但VitC在250pg/ml—lOOOyg,ml濃度范罔內,對0:均有劑量依賴性的清除能力。最后,在DPPH.清除實-艙q』,在濃度為l yg/m1—50yg/ml范圍內,隨著VitC的量的增人,其清除DPPH的能力也隨之增強,有明顯的劑量依賴關系,并在1 00 yg/ml時達到平臺期。但褐藻寡糖在任一濃度均無效果。 褐藻寡糖足一種通過1,4一糖苷鍵連接而成的直鏈多糖類化合物,主要由l,4-a-L-古羅糖醛酸(guluronic acid,簡稱G)及其差向異構體1.4-p-D-甘露糖醛酸(mannurome aod,簡稱M)兩種糖醛酸單體聚合而成。已有的研究證實其有促生長、抗菌、免疫調節等多種藥理功能,聞此具有廣闊的開拄前景。本文將對褐藻寡糖的體外抗氧化活性進行研究,以期為其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在多種氧自由基中,羥基自由肇( OH)是氧化性最強的活性氧,OH清除率是抗氧化劑抗氧化作用的個重要指標。02足較劃的氧化劑,在金屬離子的催化下生成OH后,表現m OH毒性。DPPH是一種穩定的自由基。本研究選取r這二種具有代表性的臼由基進行實驗。分別采朋羥基c_由基清除法、鄰苯·酚自氧化法、DPPH法,并以抗壞血酸(VitC)作為陽性對照,對褐藻寡糖的自d1基清除能力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