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消毒超聲耦合劑的發展
2016-02-25 08:27:03
超聲診斷是將雷達技術與聲學原理相結合,應用于臨床的一種診斷方式,由于超聲診斷其有無損傷,非侵入性,速度靈敏度高、重復性好、診斷正確率高、病人無痛苦,適用于鑒別軟組織等一系列優點,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廣泛地使用。介于這種診斷設備需要配合某種介質,研制出了醫用消毒超聲耦合劑。
B超診斷是利用人體各組織器官或病變組織的聲阻抗不同而對其交界面產生反射,并通過聲電轉換,在熒光屏上顯示相應的圖像以進行診斷的一種醫療技術超聲波的發射與反射弧的接收,要依靠探頭在人體表面的接觸移動來完成,由于皮膚表面粗糙不平且對探頭具有一定的阻力,因而聲波在皮膚表面即可形成相當大的反射或聲功率損失,無法在熒光屏上得到所需的影像,在探頭與皮膚之間添加耦合劑后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進口的B超耦合劑,美國和日本的產品居多,使用于完好皮膚的普通型凝膠:以卡波樹脂為主要原料,并加入中和劑、潤濕劑、防腐劑、著色劑等配置而成。還有一種是專用于腔內和手術中的滅菌型凝膠,即國內所稱的醫用消毒超聲耦合劑。
早期國內很多醫院在很長時間內使用的都是自行配置、性能遠不如卡波姆凝膠。是卡波姆凝膠的替代品。后來國內對卡波姆凝膠型耦合劑的研制和生產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于南京,其產品只有用于完好皮膚的普通型,過于單調,難以適應多種臨床需求。自2009年之后,消毒耦合劑應時而生,除了有用于皮膚的普通耦合劑,還有應用于腔內和術中的醫用消毒殺菌耦合劑。
據澳大利亞醫學超聲學會2005年5月份的公報所載,按照與患者接觸的密切程度和交叉傳染的風險程度,可將超聲探頭的使用行為分為三級:分別為:低風險行為,與問好皮膚接觸,包括腹部、乳房和小器官成像等;中風險行為,與粘膜接觸,包括眼部、食道、陰道、直腸和會陰部位的超聲診斷;高風險行為,與血液產物直接接觸,包括術中和血管內等部位的超聲診斷。耦合劑是伴隨探頭工作的,顯然也應該按此思路分級別。